過敏兒這樣防!世界權威醫師替爸媽分析
王志堯》過敏不是你的免疫力太弱,是免疫力變太強
王志堯院長為亞太過敏氣喘及臨床免疫學會(APAACI)候任理事長,並擔任國際過敏組織(WAO)教育委員會委員、國際過敏期刊(WAO Journal)及亞太過敏期刊 (AP Allergy)主編,每年為全球亞太地區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治療方法,編著有《兒童氣喘指引》、《兒童皮膚炎治療指引》以及《過敏性鼻炎治療指引》三本亞太醫療專業用書,灼見王院長在國際上的引領地位。
王院長主要研究過敏氣喘的環境與基因,家塵蟎過敏原引發變態反應的機制,中草藥及益生菌對過敏疾病改善的效果,肺部先天免疫能力的機理及益生菌在過敏疾病的臨床應用等。共發表SCI論文超過一百六十篇,被引用次數也超過四千次。曾獲得臺灣兒童過敏免疫學會論文獎七次,成杏優秀論文獎九次,十大傑出青年醫學研究獎,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金質獎章,及英國皇家科學院訪問學者補助。王院長研發出來的舌下減敏療法,讓長年受過敏疾患之苦的孩子,不需每月挨針,八成能改善症狀。
【老校友的白袍︱走上猶如武俠小說般的學醫之路】
「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 !」訪談中,王志堯院長不斷笑看他的時代背景。身為國際過敏免疫權威、也是兩本國際期刊的主編,每年為全亞太地區制定治療方法的王院長,遙望他過往的學習之路,只能用篳路藍縷形容,過程的艱辛也只是一種常態伴隨日常。
那是一個在台北民生東路、用三個月醫生薪水可能買得起房子的年代,出身普通台北家庭,王院長單純被考上醫學系的堂哥影響志願,加上自己興趣就是喜歡看書,40年前到中醫大前身的醫藥學院就讀,五年級模擬考總排行成績還不錯的他,於是有了機會到台大實習。
「我要當醫師,而且是好醫師才行!」民國70年代,台大擁有全台最完整的醫療資源和師資,顛覆他對醫師一職的想像,用〝求知若渴〞這句話形容初到台大的外來學生最為貼切,整周睡在醫院是常態,大家只想搶著有機會能貼近臨床現場或找到老師來學習。
「我應該是亞洲第一位做骨髓移植的住院醫生吧...」笑談自己成為首批台大外來住院醫師後,加上代訓方案,讓王院長往返台大、桃園兩邊,並在部桃(現在的衛福部桃園醫院)跟著國內器官移植專家的李伯璋醫師一起做腎臟移植、骨髓移植等學習。
常常三個月無法回家的王院長,為了照顧好骨髓移植的病人,那個年代得在無塵室等待骨髓慢慢長出來,還得擔心任何的併發症產生,也因此影響他日後對免疫學的濃厚興趣,分科時,便選擇進入小兒科。
(圖說)王志堯院長帶領的過敏免疫與微菌叢研究中心以及跨校院科研團隊 (吳嵩山主任拍攝)
「不管…我就要在這睡睡看!」回到台大後,想找台大那時唯一在看過敏門診的謝貴雄教授學習,一開始去拜託、想加入恩師的團隊,沒想到教授一口答應他,還熱情邀他可以睡在實驗室廁所旁的小空地,好奇的王院長在睡到半夜一點醒來,才發現老師根本都不睡、挑燈夜戰地做實驗…,驚訝自己的教授真的是一位非常投入研究的好師長。
在一切都得靠自己披荊斬棘的時空,也是早年這些醫生們的養成之路,正因如此,王院長認識了一群性格認真又拼命三郎的老師們,包含當初在台中求學遇到的林清淵老師,每週日林醫師專程從桃園拼車回台中、從中午傳授知識到半夜給他們;這群人深遠影響他往後對醫學研究的投入態度。
【33年的決心︱從哄孩子的研究員到扭轉南部的斷魂橋】
「是那位收集汗水的住院醫生!」那時台大很多主治醫師跟主任常討論起這位診斷出特殊病例的住院醫師;那時王志堯院長是第一位診斷出亞洲人也會罹患「囊腫性纖維化」(Cystic Fibrosis)的住院醫師。很多醫師懷疑一位從小反覆感染、住院台大的十歲小男生,他很瘦、肺部還有空洞,大家覺得可能是免疫不全的問題,當時它是很多主任和主治醫師都無法"診斷"的疾病,因此王院長後續發表在「台灣醫學雜誌」的成果格外引人注目!
「奶奶親過的Baby如果有鹹鹹的味道…」過去的國外長輩便會知道這孩子一定無法活過3歲,囊腫性纖維化在國外是很常見的先天性顯性遺傳病,病人都是因為電解質休克、造成免疫缺陷,在沒找到治療方法前,大部分的病人都是脫鹽而離世。2020年,比爾蓋茲的年度推薦書單,就有專書(註1)在探討這個奪走不少人性命的疾病。 (註1) 書名:Breath From Salt 鹽之習(暫譯)
1989年,它也成為唯一人類史上被確定基因全長的疾病,因此70年代想要〝診斷〞出亞洲沒有的疾病根本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加上台灣也沒有進口專業設備,不服輸的院長找來病童與四位健康的孩子作對照組,自己在十小時艱辛又克難的實驗中,一邊陪孩子們玩,一邊利用探照燈和細針,收集罩在孩子身上塑膠袋的汗水,收集到10cc汗水才"診斷"出這個特殊案例,最後也溯源、完整調查整個家族的基因紀錄。
「很多病人困在橋上,來不及送到高雄就死了…」過去台灣南部的氣喘、過敏問題很嚴重,現在我們無法想像很多病人會因氣喘而〝喘死〞,往來高屏地區的只有一座高屏大橋,因此橋上常常大塞車,等不到治療的人往往死於救護車,知道南部狀態的恩師、也是台南人的謝貴雄教授,建議他去南部新醫院,順便幫他照顧鄉親父老的健康。
「我一待就是33年呢!」 調皮地笑聊栽培子弟兵的任務已完成,終於能回中部母校的醫院服務,從1988年到成大醫院,一切重新來過,從搬病床等小事到訓練所有的住院醫師治療過敏兒,更長年致力於預防與減緩過敏發生的問題。他在台南推動長達十年的過敏研究計畫,不但每年連續回到學校作問卷調查,扎根在地的防範與教育,2018年整體資料顯示台南的過敏兒已降低到8%、減少3~4%氣喘兒童,在台灣每年城市不斷增長的過敏兒人數中,台南則是少數擺脫過敏兒成長的城市,每年替台南減少三千名過敏、氣喘病童,王志堯院長在世界過敏醫學雜誌,是第一個發表出有效減少過敏兒成果的團隊。
王志堯院長為亞太過敏氣喘及臨床免疫學會(APAAACI)候任理事長,並擔任國際過敏組織(WAO)教育委員會委員、國際過敏期刊(WAO Journal)及亞太過敏期刊 (AP Allergy)主編,每年為全球亞太地區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治療方法,編著有《兒童氣喘指引》、《兒童皮膚炎治療指引》以及《過敏性鼻炎治療指引》三本亞太醫療專業用書,灼見王院長在國際上的引領地位。
王院長主要研究過敏氣喘的環境與基因,家塵蟎過敏原引發變態反應的機制,中草藥及益生菌對過敏疾病改善的效果,肺部先天免疫能力的機理及益生菌在過敏疾病的臨床應用等。共發表SCI論文超過一百六十篇,被引用次數也超過四千次。曾獲得臺灣兒童過敏免疫學會論文獎七次,成杏優秀論文獎九次,十大傑出青年醫學研究獎,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金質獎章,及英國皇家科學院訪問學者補助。王院長研發出來的舌下減敏療法,讓長年受過敏疾患之苦的孩子,不需每月挨針,八成能改善症狀。
【權威來解題︱兒童過敏不是遺傳病 需整套照護模式】
「過敏不是你的免疫力太弱,是免疫力變太強!」王志堯院長強調這是很多人誤解免疫力的地方。過敏、氣喘也不光只是吃藥控制,由於環境的大變遷跟空氣污染這兩大因素影響, 院長指出他們最需要教小孩訓練免疫力!培養耐受性!所以除了找出過敏原和適當的改善居家之外,讓孩子曬太陽、運動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需要醫師提出一整套的家庭治療計畫。
診間Q&A時間︱爸媽最常問的過敏、氣喘疑問
迷思1:孩子有過敏就是免疫力不好?免疫有缺陷?別太常讓孩子出去玩嗎…
王醫師:免疫的目的就是為了對抗病菌!以前免疫力因為有各種細菌、病毒可以對抗,但隨時代變遷、環境大改變,現在人開始很少接觸它們;現今大家都以為COVID-19很嚴重,其實人類小時候會接觸更多的細菌性感染狀態,往往10天孩子生一場病都是很正常的狀態,所以過去人的免疫力反而是呈現正常的狀態。
現在人身上的免疫力由於太強,只能改攻擊其他過往較無害的物質來產生反應,比方室內空氣污染中的代表-塵螨,即使不咬你或孩子,免疫力卻認定塵螨有毒、產生很多對抗塵螨的抗體,不像院長小時候有戶外生活,常在外面玩耍,現在的孩子常常整天在室內環境如居家、學校、補習班,也很少機會曬太陽,就會更容易發生過敏、氣喘等問題。
迷思2:過敏是遺傳病嗎?因為媽爸都有過敏,所以小朋友才得過敏…?
王醫師:過敏是一種免疫反應、它們是一種慢性疾病。跟環境有絕對的關係,因為假如它是遺傳疾病,每年會是呈現固定的比例、可預估的人數,但相反的過敏、氣喘的人數反而是每年越來越多。它們常被誤會是父母遺傳,其實是大多家人長期在有室內污染的環境,小孩出生後,身處同樣環境當然也會得到過敏、氣喘甚至鼻過敏。
「大人過敏不改善,小朋友也不會好喔!」今年2020年終於得到證實,Science雜誌跟Nature雜誌發表媽媽是過敏體質,如果她沒有得到改善與控制,有很大的機率,過敏抗體會通過胎盤讓小朋友致敏化,所以大人過敏一定要先改善的觀念非常重要!
王志堯院長為亞太過敏氣喘及臨床免疫學會(APAACI)候任理事長,並擔任國際過敏組織(WAO)教育委員會委員、國際過敏期刊(WAO Journal)及亞太過敏期刊 (AP Allergy)主編,每年為全球亞太地區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治療方法,編著有《兒童氣喘指引》、《兒童皮膚炎治療指引》以及《過敏性鼻炎治療指引》三本亞太醫療專業用書,灼見王院長在國際上的引領地位。
王院長主要研究過敏氣喘的環境與基因,家塵蟎過敏原引發變態反應的機制,中草藥及益生菌對過敏疾病改善的效果,肺部先天免疫能力的機理及益生菌在過敏疾病的臨床應用等。共發表SCI論文超過一百六十篇,被引用次數也超過四千次。曾獲得臺灣兒童過敏免疫學會論文獎七次,成杏優秀論文獎九次,十大傑出青年醫學研究獎,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金質獎章,及英國皇家科學院訪問學者補助。王院長研發出來的舌下減敏療法,讓長年受過敏疾患之苦的孩子,不需每月挨針,八成能改善症狀。
【醫療快樂島︱少子化年代下,兒醫照護者的全新觀點】
「我想打造一間員工都快樂工作的兒童醫院!」
院長俏皮的看著團隊,曾在英國牛津大學攻博士的他,分享倫敦奧斯門街上一間五、六百年歷史、世界三大知名之一的兒童醫院(Great Ormond hospital ),當初創作出來的知名童話小飛俠‧彼得潘的作者正是以這家醫院為背景,因為兒童常有很多奇特的疾病,包含沒辦法長大的怪病。
「小朋友只要會笑,都可以出院!」每位孩子在王院長眼中,不只是生病的小孩,他們不舒服會哭鬧,但也別忘了孩子都有一份快樂的本質,當孩子笑了、便有了生命力,醫師們都懂。所以兒童醫院本質很特別,應該會是一處非常fantasy擁有奇妙幻想特質的空間,而非只是一間冰冷機構,它有溫度、也有笑聲,是能細緻保護孩子發育的地方。
「其實很多疾病都是兒童自己好的,根本不是我們治好的。」院長細心解釋他的意思並非不需要兒科醫師,但也只有兒科醫師才能提供一個好的生長環境,他們跟一般醫師的角色不同,他們是園丁培養、呵護這些樹苗長大,因此兒醫也是一份快樂又有未來性意義的工作。
「你爸爸以前就是這位王醫師救好的。」阿嬤帶著孫子前來的畫面,是院長的診間風景,他的病人也有現在是醫師或在高醫、北醫的學生,遍及各行各業,以前可能都喘得非常嚴重,王院長笑說這樣的工作很難有職業倦怠,因為兒科醫師總是能看到自己的病人不同的新篇章。
「不是只有看生病的人,我們更要從照顧健康開始。」他希望來台中就職後能讓兒童醫院醫師們的工作環境越來越好,大家工作開心就更能好好發揮所長、深入研究自己的專題,這是他非常重視的部分,也是他的職責所在。兒童醫院的新定位對於王院長而言,不再只是生病才會想來的地方,目前正在籌備的嶄新計畫,預計明年2022年會正式公開,加上面對少子化年代的挑戰,提出升級概念對兒童醫院尤其重要,這才是王院長回來中部最想執行與照護孩子的全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