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先天性心臟病及超音波中心 副院長 謝凱生教授
兒童心臟科 林俊嘉研究醫師
就讀高中的阿瑞,從小時候就較同年齡的同學心寬體「胖」,最近半年來常覺得容易頭暈,起初覺得是學測快到了,考試壓力日益漸增的緣故,但考完試過一段時間了,仍然常覺得頭暈,這才被父母帶來門診就診。在診間例行性的測量血壓中竟然測得收縮壓160毫米汞柱,反覆幾次的測量都得到相似的數值,隨即請他回家後每天量測血壓並記錄,並且安排一些檢查來排除次發性高血壓的可能。一個月後回診時看了血壓記錄本,發現他在家量測時血壓也偏高,且檢驗及檢查排除了次發性高血壓的可能,便告知阿瑞及父母需重視青少年高血壓的問題,並叮囑他改善生活習慣與調整作息。
原發性高血壓,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會認為是老年人才有的慢性疾病之一,即所謂常見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但其實根據本院謝凱生副院長在2021所發表以台灣健保資料庫所做的分析研究,在2000年時兒童與青少年的高血壓盛行率約為每萬人中有兩位,到了2013年則增多到了每萬人中約四位,足足成長了一倍之多,且男性的盛行率高於女性。
造成青少年原發性高血壓的原因相當多元,例如遺傳、生活壓力、飲食習慣(如攝取過多鹽份)、運動量太少及體重過重等,其中影響最巨大的目前看來非「體重過重」莫屬。美國兒科醫學會指出,原發性高血壓的兒童及青少年中約75%的患者屬於過重,另一方面,大約30%的過重兒童與青少年有原發性高血壓的問題。
「體重過重」為造成高血壓最主要之原因
台灣兒童的過重及肥胖問題有越來越多的趨勢,盛行率甚至高於日本、南韓等,位居亞洲之最。眾多原因會導致孩童及青少年容易體重過重甚至肥胖,大致如下:
- 飲食因素:由於飲食西化,台灣兒童在外接觸到高熱量、高鹽份、高糖分食物的機會大增。
- 情緒因素:兒童與青少年本身受到的壓力,或是同儕間和學校甚至家庭給予的壓力也會增高肥胖的機會。
- 睡眠因素: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屬於成長的階段,此時期若無適當與足夠的睡眠亦會導致容易肥胖。
- 運動因素:課業壓力漸增的環境之下,孩童與青少年若無維持規律且足夠強度的運動習慣,也較容易導致肥胖。
何謂正常血壓? 血壓多少以上為高血壓?
依據美國兒科醫學會及美國心臟科學會最新版(2017年)之指引,13歲以下之孩童因為血壓會隨著身高體重的變化而有所差異,因此在定義其高血壓時較無法用單一的數值界定,大致上是依照血壓的百分位判斷。13歲以上的青少年之血壓判斷標準則完全比照成人。
0~13歲之孩童:
- 正常血壓:收縮壓/舒張壓<第90百分位。
- 血壓偏高:收縮壓/舒張壓≥第90百分位,但<第95百分位;或>120/80毫米汞柱。
- 高血壓第一期:收縮壓/舒張壓≥第95百分位,但<第95百分位+12毫米汞柱;或130/80~139/89毫米汞柱。
- 高血壓第二期:收縮壓/舒張壓≥第95百分位+12毫米汞柱;或≥140/90毫米汞柱。
13歲之青少年(即比照成人):
- 正常血壓:收縮壓<120毫米汞柱,且舒張壓<80毫米汞柱。
- 血壓偏高:收縮壓120~129毫米汞柱,且舒張壓<80毫米汞柱。
- 高血壓第一期:收縮壓130~139毫米汞柱,或舒張壓80~89毫米汞柱。
- 高血壓第二期:收縮壓≥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
了解高血壓的定義之外,如何正確測量血壓也很重要:
- 需選擇檢驗合格的血壓計及尺寸適當的壓脈帶,勿綁太鬆或太緊。
- 測量前半小時建議勿進食,尤其含咖啡因的飲品或食物。
- 建議於安靜的環境下休息至少5分鐘後才開始測量血壓。
- 測量時靜止坐直並倚靠有靠背的椅子,且雙腳觸地,保持正常呼吸,無需憋氣或深呼吸。
- 每天至少量兩次,最好是剛起床及即將就寢時。
青少年高血壓會有哪些症狀?
其實高血壓的症狀通常不明顯也不特定,有些高血壓患者會覺得時常頭暈,或容易胸悶,尤其運動後更加明顯,但更多時候是毫無症狀,而是藉由健康檢查或就診時等測量血壓的機會時發現的。高血壓之所以稱為慢性病,即代表若不正視並處理它,長久下來會造成危害。體內的血管若長時間處於高壓的狀態,將造成眾多器官的損傷,例如腦部、心臟、腎臟、視網膜等,且根據研究指出,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若血壓較高,亦會增加日後血管老化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不可不慎。
如何治療及預防高血壓?
高血壓的治療是階段式的,尤其對兒童與青少年來說,服用降血壓藥物絕非首選。一般來說,若反覆追蹤後確定孩童為血壓偏高,會先建議病人改善生活習慣:
- 若為過重或甚至肥胖之孩童,減重為首要目標,必要時可尋求兒童肥胖門診醫師之協助。
- 飲食應避免高鹽份與過多油脂之食物,並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量。
-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一週超過三天以上規則中度的有氧運動至少30~60分鐘。
- 詳細檢視飲食內容,包括校園午餐的鈉含量。
- 周遭同儕與家人的支持及鼓勵很重要。
- 養成定期測量血壓之習慣,並注意孩童及青少年之身高體重的變化。
若出現以下症狀,臨床醫師才考慮給予降血壓藥物治療:有症狀的高血壓、對非藥物性治療無效的高血壓、高血壓併標的器官損傷等。
轉載自中國醫訊2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