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 陳曉平住院醫師
「醫生,孩子不吃飯怎麼辦?」
阿嬤帶四歲的小星來門診,一坐下來就問:「醫生,我孫女很瘦小,不愛吃飯,比同班同學矮一顆頭。他整天精神都很好,晚上該睡覺不睡,都要等他爸媽回來講故事才願意躺到床上去。醫生,囡仔不長大啊,怎麼辦?」
「吃」是一種包含滿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行為。一般只考慮生理需求的情況下,飢餓時想找東西吃,飽腹時就會停止攝食。不過,若考慮心理需求,通則很有可能被打破。
孩子根據年齡出現「不吃飯」的情況有不同原因,出現症狀也不相同。若厭食出現在嬰幼兒期,需要首先排除腸胃、食道結構或功能性異常,如賁門狹窄、胃食道逆流或潰瘍、便秘等。醫師需要評估除了消化道症狀之外,也需要知道是否有其他臟器出現問題導致的厭食,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腸炎、先天性心臟病、腦神經系統疾病、貧血或內分泌系統疾病等,以上疾病可能出現其他伴隨症狀,如嘔吐、腹脹、黃疸、倦怠、無力、喘、身高體重發育不佳等。微量元素缺乏也會影響食慾,如鋅、鎂、鐵。臨床若出現相應的症狀,會進一步安排相關的檢驗檢查,以排除生理異常。
嬰兒期口腔發育尚未完全,對某些發育緩慢的孩子來說咀嚼是困難的,有些孩子口腔過度敏感,或者對氣味反應強烈,餵養較不易;接觸團體生活的孩子會逐漸認識,和朋友分享食物可以帶來快樂,包裝漂亮的零食具有較強烈的味覺刺激,間接可能對家裡烹調清淡的食物失去興趣;有時高糖份的點心或飲料已經緩解孩子的飢餓感,而吃不下真正有營養的正餐;逐步進入青春期後孩子開始對體態外觀產生好奇,因而刻意節食減重。某些情形下,孩子對食物過敏,間接也會造成排斥相似氣味的食物。在飲食多元多樣且容易取得的台灣,孩子可能無意間攝入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卻不知身體無法從攝入的飲食中獲取足夠的營養,導致生長發育異常。
若抽血影像檢查都無異狀,我怎樣知道孩子的厭食有沒有影響到身長發育呢?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生長速度,兒童生長發育曲線是用來評估孩子生長是否超前或落後的指標之一,運用連續的身高體重百分位紀錄來評估孩子生長的動態是否符合規範。除了評估生長速度之外,醫師也會評估孩子吃的內容、份量、飲食習慣、吃飯情境,排便情況和飲水、運動量也是評估的項目。綜合以上原因搜索,釐清孩子到底是身體出現狀況還是另有其他原因。有時候就是吃飯時被更有趣的東西吸引注意力而忘記吃飯而已。
中醫觀點: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中醫臟腑概念中的「脾」、「胃」和西醫解剖概念裡的消化道有部分相似。食物入胃後轉變為精微,再經由脾的運化功能將營養的精微疏布到全身,並將代謝水液適當排除,避免蓄積在身上成為「濕」。脾主升,胃主降,兩者調配得當食物可以順利通過腸胃道,過去台灣有句俗諺叫做「開脾」,就是希望孩子能藉由調整脾胃功能增加食量。
現代孩子生活、功課壓力較過去增加,壓縮吃飯時間;另外,在吃飯時間配平板、玩玩具等無法專心吃飯等情境增加;有些孩子過去被逼著吃飯,飲食經驗不佳;孩子氣質較急躁、不耐煩或者出現擔憂、情緒低落,都會影響進食意願,這與中醫的「肝」相關。肝木調達,主疏瀉,扮演橫向溝通的角色。正常飲食情況下,能夠達到脾升胃降,再搭配肝氣調暢,那麼吃飯就會變得比較輕鬆愉快,達到促進飲食的效果。
現代研究
胃泌素是身體產生的神經傳導物質,能夠刺激胃液分泌及促進為蛋白酶增加,使蛋白質消化增加。過去動物實驗顯示,針對胃泌素低下的厭食大鼠給予健脾益氣處方,可以使大鼠產生的胃泌素提高,有利於蛋白質在腸胃道分解,同樣處方給予臨床試驗中厭食兒童,可觀察到對象體重增加。另外,在家兔實驗中給予健脾處方可以使十二指腸對氨基歡和葡萄糖分子的吸收率上升。從厭食實驗大鼠的毛髮分析中發現,給予健脾處方的大鼠毛髮內微量元素(鋅、鎂、鐵)的含量增加並且調節部分電解質平衡(鈣、磷)。可知健脾處方可以增加動物體內蛋白質、糖類及礦物質的利用、吸收效率。
可以融入生活的中醫治療
中醫師會在了解孩子體質,針對情況給予相應處方之外,給予合適的飲食建議和可以考慮搭配一週一次的藥膳,幫忙調整脾胃功能。家長可以利用四君子湯為基底,另外可酌加適合孩子的藥物,詢問中醫師後搭配適合孩子體質藥膳方。
將藥材沖水洗淨去除灰塵後,放入不鏽鋼鍋中,可以加入適量的肉類(如:排骨、雞腿、肉片等),再倒入水淹沒藥材2公分,再放入電鍋中,外鍋加入三杯量米杯的水烹煮即可。
另外還可以透過小兒推拿協助腸胃及調暢肝氣。操作小兒推拿時也能藉由望診觀察兒童臟腑情況,對三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指紋是重要的線索。
針對兒童厭食常見的類型建議的小兒推拿手法:
藉由調整腸胃道幫祝孩子改善飲食狀態,也幫助您放鬆愉快的用餐。祝您享用愉快的一餐!
轉載自中國醫訊2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