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張丞綾語言治療師
常有家長反應孩子在早期療育課程時都願意跟老師「溝通」,每每抱著這樣的期待回到家要跟孩子練習說話時,孩子不是自顧自地玩,又或是不理人,不然就以哭鬧來表達需求,「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開口說話呢?」似乎成了許多家長的苦惱之一,然而,我們仍然可以透過幾項原則和練習技巧,一同幫助語言理解、語言表達或兩者發展皆落後的孩子在自然情境中「說話」。
與語言發展較慢的孩子溝通時,我們可以把握三項原則:
1.與孩子的共同注意力
「 共同注意力」指的是讓孩子能跟大人一起注意某一樣事物,可以由大人發起或由孩子發起。舉例來說,當媽媽用手指指向杯子,孩子也一起看向杯子時,就是媽媽與孩子共同注意杯子的時刻;當孩子拉著爸爸,示意爸爸看餅乾時,便是爸爸與孩子共同注意餅乾的時候。在與孩子形成共同注意力時教孩子,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使用適合孩子的「語言」
我們在與語言發展較慢的孩子溝通時,應該先找出適合他的語言。例如語法單位的話,依序由小到大大致可以分為單字(例如:餅)、詞彙(例如:餅乾)、片語(例如:拿餅乾)、句子(例如:我要餅乾),在教孩子的時候可以先找出適合他的學習階段。例如:如果您的孩子還不會說話,一直要求孩子說「我要餅乾」顯然超出他的能力範圍了,可以讓他從「餅」、「要」、「拿」等單字或是以手勢動作表達開始練習。
3.創造孩子的溝通需求
厲害的商人會去發現需求,更厲害的商人會去創造需求,同樣地,如果孩子平時對表達的需求很低,我們也可以營造出一個孩子需要表達的環境。常常見到大人因與孩子朝夕共處,往往孩子一個表情、眼神大人就知道他要做什麼,便順手幫他完成了,如此便錯過了一個讓孩子表達的機會,實在可惜,這時候可以把握機會與孩子對話,例如:「你要抱抱嗎?」,然後依孩子程度引導孩子回應(例如:點頭或說「要」)。另一種常見到的狀況是大人從包包裡拿出孩子想吃的餅乾,對孩子說「你說餅乾,我才給你」,其實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可以問孩子:「你要吃餅乾嗎?」或「你要吃什麼?」,使用問句代替命令句會起到更好的引導作用,畢竟我們希望孩子學到的是能夠和人一來一往的溝通,而非只是仿說,如果孩子說不出來,我們再示範讓孩子學習。
「說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隨時隨地在進行的活動,因此,每天撥出另外的時間特地練習說話對孩子來說當然很好,但自然情境中的親子互動更是不容錯過的絕佳練習機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