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科主任 林鴻志教授
去年本院連續收治2例新生兒腦膜炎個案,接近以往半年的累計案例,其中1例是出生2個月的寶寶,經治療轉危為安。
高死亡率與嚴重後遺症
新生兒腦膜炎是一種嚴重急症,死亡率高達10%到20%,即使存活,也有30%到50%的病嬰會留下後遺症,如眼盲、耳聾,甚至智障或腦性麻痺,嚴重性不容忽視。大腦裡有血腦屏障可將大腦和體循環的血液、組織液等隔開,而未滿3個月大的嬰兒其腦脊髓液跟體內血液未完全隔開,細菌容易藉由血液、腦脊髓液跑到大腦中造成腦膜炎。新生兒腦膜炎好發於早產兒、男嬰等,還有母親在懷孕或生產過程中發生感染者。
依病症發生的時間分為早發型及晚發型。「早發型的腦膜炎」是小於7 天的感染,多在生產時感染,常見的細菌有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及李斯特菌;「晚發型的腦膜炎」是7 天以上的感染,多為社區型感染。最常造成新生兒腦膜炎的細菌性病原體包括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及李斯特菌。
腰椎穿刺是早期診斷的唯一方式
新生兒腦膜炎臨床上的症狀無特異性,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下降、活動力下降、嗜睡或煩躁不安、呼吸不順、嘔吐、腹瀉、腹脹、前囟門膨出、抽搐、抽動、發紺、覺得不對勁等。正確診斷要靠有經驗的醫療團隊及早發現,從腰椎穿刺做腦脊髓液檢驗外別無他法(抽血檢驗、X光、穿顱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皆為輔助的檢查及檢驗)。由於細菌性、病毒性、肺結核性、皰疹病毒性等腦膜炎的治療方式大不相同,未經腰椎穿刺與腦脊髓液的檢查培養,根本無從分辨,因此腰椎穿刺是新生兒腦膜炎早期診斷的唯一方式。
抗生素治療與急性併發症
細菌性腦膜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而且劑量要比一般治療劑量高;治療革蘭式陽性菌最少要2星期,而革蘭式陰性菌則最少3星期。若發生急性併發症如水腦,有時需要神經外科醫師進行腦室引流手術;另外在治療過程中,亦需進行聽力及視力的檢查。一般常見的急性併發症有:水腦、硬腦膜下積水、腦室炎及腦膿瘍等,而神經性後遺症,如眼盲、耳聾也常發生,尤其是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腦膜炎。
產前預防可降低帶菌率
約有20%的孕婦,產道裡會出現乙型鏈球菌,其中50%將移行到新生兒身上,使得1%到2%的小寶寶感染。受感染的新生兒,又有30%到50%會發生腦膜炎。目前台灣已採納本院的研究建議,全面給予34~35周孕婦採檢產道黏膜分析,若發現有乙型鏈球菌的殖生,在生產前給予產婦注射型抗生素預防,這種方式可有效降低新生兒的帶菌率,進而降低乙型鏈球菌所引起的新生兒腦膜炎。
林鴻志醫師提醒家長,如果寶寶發燒超過攝氏38.5度,又出現食慾下降、活動力下降、嗜睡或煩躁不安、呼吸不順等症狀,一定要儘快送醫。媽媽如果感染乳腺炎,最好暫停哺乳,以免寶寶也間接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