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又稱為「肺玻璃樣膜病」是新生兒加護病房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主要是因肺的「表面活力素」不足,造成肺泡在呼氣末了時容易塌陷,肺泡不能進行氣體交換,而出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呼吸暫停、發紺。
「呼吸窘迫症候群」更是早產兒最常見的併發症,週數越少越容易發生,約佔所有新生兒死亡的15%-20%。而在所有的早產兒(懷孕週數少於37週或出生體重小於二千五百公克的嬰兒),RDS發病率大約是10%。若出生體重於一千五百公克,發病率可能在25%以上,若孕期只有29週,則發病率可高達60%。一旦嬰兒得到RDS而沒有好好處置,病情將在生產後的2~6小時內開始惡化,第二、三天最嚴重,最後甚至可能不治。如能得到適當治療,通常在3-5 天會進入恢復期而呼吸狀況逐漸改善。
誘發RDS的原因很多:早產、低出生體重、男嬰、血液氧濃度太低或二氧化碳濃度太高、酸血症、低血糖、剖婦產、雙胞胎中的第二胎等,均為誘發因素。「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新生兒肺炎」也會有類似肺玻璃樣膜病的症狀,「先天性心臟病」如肺靜脈回流減少之病嬰在臨床上亦可能以呼吸窘迫方式表現,會表現出嚴重的發紺,且對氧氣治療無效。
治療方式包括給予持續性的正壓,以減少肺泡在呼氣末了塌陷。若嬰兒的情況惡化,可再插入呼吸導管到氣管中,給予間歇性機械呼吸;嚴重者則需要給予外源性表面張力素,通過呼吸管進入肺部。根據本人和中國醫藥大學葉純甫教授多年的研究,我們偏好先插入氣管導管,給予加上類固醇的表面活性劑之後,再拔除氣管導管。根據綜合分析整合的資料,此方式可以成功地減少機械通氣的使用並降低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PD)的發生率。(因每家醫院的成功率不同,請家長審慎考量)
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如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COG)、英國皇家醫學院和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的建議:孕齡小於34週有早產風險的孕婦,出生前給予產前糖皮質激素療法。
圖一、胸部X光顯示心肺輪廓模糊,為嚴重的呼吸窘迫症。
圖二、經治療後大幅改善,胸部X光已能看到清晰的心肺輪廓。(下圖)